校企合作以往多数以短期内单项技术服务为主,对提升学校学科水平和企业技术能力的作用有限,因此学校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当务之急。为了鼓励与企业合作建设联合研发机构,学校出台了《天津大学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机构暂行规定》。校企联合研究机构以技术合作为着力点,面向企业技术需求,实现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校企共赢模式,首先实现人的协同——相对固化一个校企研发团队,围绕企业现有的需求和未来的技术储备联合攻关,订单式、处方式的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科技和人才服务,实现了企业自主能力的提升和学校学科实力增强的双赢。目前,天津大学与企业共建立了30余个校企联合研究机构,促成了与长荣印刷、江苏永鹏、富通集团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争取到的校企联合中心科研经费增至约4500万/年。天津大学不断完善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模式,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吸引一批行业中的领军企业的研发“扎根”于学校,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团队,与企业开展长期合作而深入的合作。
“座舱空气革新性环境(CARE)”国际研究中心依托973项目,联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美国波音公司、中国南车集团、荷兰阿波罗过滤公司等4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7所著名高校,成立的国际首个“运输行业”空气环境研究机构,针对包括汽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座舱和候车室、候机厅等在内的整个快速交通运输空气环境进行全程研究。该研究中心还获得了科技部、民航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该研究中心的成立通过人才和科研项目的带动实现科研体制创新,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开展协同创新,也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研究队伍。
“天津大学-海正药业医药工艺工程联合研究中心”由学校与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联合成立,由海正药业投入经费,天津大学提供实验场地、设备和技术支持,在结晶工艺优化、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研究、结晶新技术以及医药过程安全方面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在治癌药物等新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天津大学-科迈化工联合研究中心”由天津大学和天津市科迈化工有限公司于2011年共同建立,联合研究中心聘请了十余位天津大学不同专业教师作为科迈化工外聘专家,通过组织项目对接会、学术研讨会、技术专题会诊等活动,先后为企业解决了精馏、过滤、生产废物处理等技术难题十余项,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关注行业和企业重大需求,针对阻碍橡胶助剂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通过上述项目的研究开发,联合研究中心正在为科迈公司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天津大学-山西易通集团低温余热利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由天津大学与山西易通集团于2013年联合建立。双方共同研制开发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低温余热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并承担国内外相关项目的规划、设计、研发及工程组织等。合作领域涉及各种类型的工业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包括低温发电技术、高温热泵技术、高效传热技术与储能技术等。2013年12月,国家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来到天津大学-山西易通集团低温余热利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调研,万部长鼓励天津大学和企业更加紧密的合作,强调民营企业注重自主创新,与高校联合攻关把后续的技术推广和研发工作继续开展下去。天津大学通过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等形式,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校企双方的良性合作,成功研制的工业余热全天候低温发电机组即将全面投入系列化机组产品的生产。
建立校企联合研发机构,重在整合校内资源、组建跨学科团队,在高效服务企业的同时,努力成为我校新兴学科的策源地、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