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依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和软件学院,联合计算机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组建,2016年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正式批准,成为该部全国18个重点实验室之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建筑学院张颀教授任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建筑学院张玉坤教授任实验室主任,软件学院张加万教授、国际教育学院马知遥教授、建筑学院李哲副教授和李严副教授任副主任;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4名、流动人员8名,共42名,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5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员20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6名;承担国家社科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27项。
实验室面向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突破单一学科技术瓶颈,组建了建筑+人文+信息技术的多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努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信息技术科技进步,形成了以下六个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长城、海防、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保护与传承整体性研究: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整体性研究与保护策略;明海防军事防御体系及其与明长城比较研究;其他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信息技术研究。
2、空地一体化信息技术研发:复杂环境下建筑文化遗产完整、高效测绘方法;复杂环境下土、石类遗产勘测方法优化;基于低空技术的遗产保存现状监测与物理环境分析;低空信息文化遗址考古技术。
3、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构:遗产数据管理流程与方法;数据库、分析系统、制图、可视化系统等不同地理信息平台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标准;远程协作的专业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系统。
4、空间分析与环境分析:遗产空间现象的景观考古学与历史地理学空间分析技术;自然地理环境(地貌、地质、生态、气候等)和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技术;文化传播与文化区域形成、交流和变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现代因素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分析。
5、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技术与方法: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程序;基于多学科基础性研究的遗产价值认知与评估体系;整体性保护方法、分级保护标准与分段保护管理办法;遗产保护规划划界的决策依据与标准;文化资源管理系统及其标准。
6、文化遗产传承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展示技术:大型文化遗产整体性复原与数字再现技术;技艺文化遗产的精准采集与工艺流程的复现技术;民间美术类文化遗产的量化分析技术。
实验室与与澳门城市大学和葡萄牙埃武拉大学共建了科技部“文化遗产保护与材料分析中葡联合实验室”,与中国长城学会、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苏黎世高工遥感与摄影测量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有力促进了我国建筑文化遗产传承理论、方法、技术的科技进步。
实验室网址:http://heritlab.t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