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本体表面监测与分析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发布时间:2025-04-09    

文物本体表面监测与分析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SMARC)依托于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于2016年正式获批,是目前唯一一家围绕文物本体表层状态精密监测和分析问题,从事相关综合信息技术基础研究和技术支撑的专业科研机构。基地从新型成像方式、机器人定位技术、综合控制方法、监测大数据分析和行业支撑多个维度开展面向文物预防性保护行业的基础研究和技术供给工作。截至目前,基地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文保专项项目或横向服务项目10余项。

文物本体表面监测与分析。基地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形成了适用于真实无约束赋存环境下的本体状态原位感知技术体系,研发了可面向高精度精细监测以及大体量巡查监测的文物本体智能原位监测系统,首次实现了一年周期亚毫米级的文物细微变化精准监测,提出的跨相机原位监测技术首次实现莫高窟壁画跨越百年的测量级原位比对。上述成果有效解决了文物预防性保护中文物本体状态难感知的瓶颈问题,已成功在敦煌莫高窟、故宫、颐和园等10多个遗产地或博物馆开展应用,支撑了包括文物本体劣化监测、运输方式对文物影响评估、文物修复量化评估在内的多项文保业务。该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基地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字文化遗产安全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支持下,构建首个针对数字文化遗产数据的协同加工与众智标注平台,并基于此构建了数字文化遗产标准数据集。此外构建了首个数字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引擎,可以产生各类数字化素材,为“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提供超过1.6万例素材,向社会大众提供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数字资源服务。另外,智能计算引擎通过嵌入文博单位的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推动了数字资源从文件库到资源库的转换,为数字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数字物纹与文物身份鉴别。基地依托国家文保专项项目“马王堆汉墓、湖南区域历史文化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面向可移动文物身份的可靠鉴别需求,围绕物体表面微观尺度具备物理随机性这一特性,研发数字物纹自主隐匿提取与跨尺度原位可信鉴别关键技术,研制了具有全阶段自主产权、无损安全鉴别、适配多种材质的一体化文物数字物纹采集与身份鉴别系统,服务于湖南博物院400件珍贵馆藏文物。基地目前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馆藏文物数字指纹提取鉴别与身份智能管理关键技术”的支持下,正在进一步优化相关技术体系,打造面向博物馆不同业务场景需求的多级装备系统。

联系方式

电话:022-8740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