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大新闻 > 正文
“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19-10-08    

本站讯(建工学院供稿 摄影 丁宇)2019年10月6日,天津大学牵头的“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校长金东寒出席了此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谢礼立院士、郑州大学王复明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岳清瑞院士、日本京都大学中岛正爱院士等30余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技术部副主任陶黎敏、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张国辉、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等出席了会议。天津市发改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住建委、海教园管委会代表,学校及负责项目工作有关成员,参建单位相关同志以及参与工程建设的各单位代表参加会议。设施执行总指挥张凤宝副校长、总工艺师李忠献教授主持会议。

钟登华副部长对天津大学大科学装置前期筹备工作和取得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代表教育部对设施的顺利启动建设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重大设施作为前沿科学探索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国之重器”,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关键核心领域重大突破,实现原创引领。天津大学要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推进设施建设工作,结合自身优势力量,充分发挥专家的支撑作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好建设、运行、研究等环节,努力把大科学装置建设好、运行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曹小红副市长代表天津市委、市政府向指导和支持天津各项工作,特别是天津大学大科学装置建设工作的领导和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她表示,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作为天津市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天津大学应坚定必胜的信心,抓住建设的关键期,确保设施建设质量过硬、运行持久,力争成为如天眼一般的世界级标杆项目,为国家和天津市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的支撑。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代表学校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设施建设的各位领导、专家及项目团队致以最真诚的感谢。他要求,设施建设要保证安全、保证质量、保证工期,同时要考虑管理制度创新和未来设施运营,踏下心来搞建设、沉下心来做研究,真正成为全国、全世界地震工程研究的中心。学校各部门要团结协作,坚守使命、责任与担当,举全校之力把设施建设好、管理运营好,切实履行好服务国家新时代建设的职责使命。

设施总指挥、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代表学校欢迎并感谢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工作。他指出,大科学装置自2018年8月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至2019年9月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具备工程建设启动条件,走到今天很不容易。这离不开指挥部和项目组各位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更离不开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他表示,学校和项目组将积极履行职责,加强项目管理,注重责任落实,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确保将大科学装置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

undefined

与会领导、专家听取了项目组关于设施建设的进展汇报,并实地考察了建设现场,为设施建设和运行工作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礼立院士和中岛正爱院士分别作了“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能帮助我们发现和验证新知识吗?”、“大型试验技术的角色与作用—1995年神户地震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得到的经验教训”的高水平学术报告,交流探讨相关领域的新经验、新进展、新成果,更好地保障“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的顺利建设与运行。

2009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视察了天津大学河流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实验室,并慰问了汶川地震受灾的在校学生,对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调研考察时强调: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是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为解决地震工程研究中关键科学问题提供大尺寸大载重地震模拟、多点多维地震差动激励及地震-波流耦合激励等高水平试验手段,对于提升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防灾减灾研究综合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抗震救灾理念,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举措。

(编辑 赵晖 王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