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 2015年5月22日 第17版水泥大王王涛周醉天在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被誉为“水泥大王”的,是北洋大学著名校友王涛。王涛,字松波,江苏崇明人(现属上海),1922年考入北洋大学矿业系,1926年毕业后进入南京中国水泥公司,1929年赴德国皇家水泥研究院进修。1932年他和导师库尔教授将研究成果合著写成《水泥水化》一文,发表于德国水泥行业权威杂志《水泥》上,引起关注。1932年6月留学期满,王涛回到中国水泥公司。11月...
《今晚报》 2015年5月15日 第17版196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1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济济一堂。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步入会场,整个礼堂瞬间骚动起来,很多人躬身上前连声喊——老师好!;有年轻的学者甚至肃然一躬:“您是我老师的老师!”这位被时人唤为“培养工程师的工程师”的老人,就是北洋大学老校长、我国工程教育的先行者刘仙洲。刘仙洲原名刘鹤,字仙舟,1890年1月27日生于河北省完县。...
今晚报 2015年5月8日第17版北洋之光张太雷刘玉珊 1921年7月12日,共产国际“三大”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天的会议。克里姆林宫安德烈大厅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一位英俊儒雅的中国青年健步走上主席台,用纯正的英语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他呼吁,共产国际和西欧各国共产党,今后有必要对远东的运动不惜一切给予支援;中国无产阶级也会在这个伟大事业中给各位以巨大的帮助……这是人们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听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声音,...
1918年,北洋大学有件事轰动全国:当年法科丁班学生毕业时,三名学生分别考取三个第一名:外交官考试第一名徐谟,高等文官考试第一名励平,清华留学生考试第一名康时敏,时称“连中三元”。时任校长赵天麟的名字一时也几乎人人皆知。赵天麟字君达,1886年生于天津,1904年考入北洋大学法律系,1906年尚未毕业便被派遣出国留学,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科,因成绩优异被授予象征该校最好成绩的金钥匙奖。1912年赵天麟回国,接受...
在我的“藏书”中,最厚的一本是《四书道贯》,那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寄自台湾的著作,先生当时恰好九十九岁;老先生同时还寄来“弘毅自强”条幅。陈立夫生于1899年,在十七岁的时候来到天津,考入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的预科班,后来直接升入大学的采矿工程系,最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当时北洋大学位于天津西沽桃花堤附近幽静的北运河畔,远离天津城。年轻的陈立夫每天早晚都要到桃花堤散步,而且还与同学们一起种...
说起北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水师”和“大学”。甲午一役,北洋水师惨败,国土沦丧,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决意在传统学问之外,另辟西学蹊径,近代大学遂首先在北洋诞生。这就是1895年创立的天津中西学堂,又称北洋西学堂,复办后1903年改名北洋大学堂。这所新式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头等、二等学堂,包含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两级,旨在造就通晓近代科学、技术和国际法律等专门人才,以“与各国絜长较短”,“为继起者规式”(见...
1905年的冬夜,天津西沽的北洋大学宿舍里,几名学生正在秉烛闲聊。这几个学生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由武库改造的偌大学生宿舍中居住着几十人,嘁嘁喳喳之声仍让其他同学很难入眠。谈兴正浓间,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几人连忙除去衣袜,吹熄烛火,上床假寐。一个金发蓝眼的美国人推门而入,看着满屋熟睡的同学,便挨个伸入被子中去摸他们的脚——发现其中几人足底冰凉,显然刚上床不久,便将其叫至屋外训诫一番。原本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