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桥梁学家,教育家。1896年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1916年茅以升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同年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称为卡利基理工学院首名工学博士。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授。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他首任工科主任。1924年,任河海工科大学首届校长。1926年任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1927至1930年,任北洋大学教授、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院长、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他又回到北洋大学任教授。
茅以升在北洋大学任职期间,对校务管理、学校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亲自过问,并作了重大改进。他在教学工作中,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素以认真、严格、诲人不倦著称。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先习后学”、“学习并重”的培养方式,将钱塘江大桥的工地作为北洋学生学习的实习基地,大大提高了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茅以升本人就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典范。他是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在他亲自主持设计并组织下,于1937年9月建成了钱塘江大桥,其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这座大桥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鉴于茅以升为中国桥梁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1950年,他接受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为院长)的职务开始了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创业,为铁路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铁道科研事业的垦荒者,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
茅以升是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1938—1941年间,他在唐山工学院开课讲授土力学,成为我国第一个讲授土力学课的人。1940年他又捐款在中国工程师学会设“石渠奖金”,专门奖励研究土力学的优秀会员。1948年,他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 1957年,茅以升主持成立了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并成为国际土协的团体会员。同年,他代表我国土力学学会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为我国土力学界在国际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
茅以升是我国杰出的科普工作者,他是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约占1/3。他亲自撰写了《科学属于人民》、《进一步开展职工科普工作,迎接新的生产高潮》、《科学与科普的十大关系》等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茅以升于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常委,198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历任国务院科技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全国科普协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北京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科协主任委员、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理事长。他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主要创建者,任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和第四、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茅以升1982年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84年当选为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名誉委员。他主持成立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委员会,任主任委员,该会经茅以升与太沙基教授联系,被国际土协接受为团体会员,使我国土力学界取得了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