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 2015年5月15日 第17版
196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1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济济一堂。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步入会场,整个礼堂瞬间骚动起来,很多人躬身上前连声喊——老师好!;有年轻的学者甚至肃然一躬:“您是我老师的老师!”这位被时人唤为“培养工程师的工程师”的老人,就是北洋大学老校长、我国工程教育的先行者刘仙洲。
刘仙洲原名刘鹤,字仙舟,1890年1月27日生于河北省完县。他自幼嗜学,1913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4年夏,他公费考入香港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后经英国伦敦大学审查,授予“头等荣誉”毕业文凭。港大毕业后,他拒绝了保送英国留学的大好前程,毅然回到中学母校,拿着极微薄的薪水,担任机械学教员,帮助那些家境清寒、渴望求学深造的有志青年。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等一批共和国的缔造者,都是从他执教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中走出的。
1924年,34岁的刘仙洲出任北洋大学校长。他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将北洋打造成为“东方麻省理工大学”。而首先摆在他面前的棘手难题,就是要尽快实现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当时北洋大学聘用了很多外国人做教授,他们的工资比中国教授高两三倍。但是,有的洋教授滥竽充数。刘仙洲果断裁撤了一批不合格的洋教员,改聘“海归”的中国专家任教。一批重量级的工程巨匠由此来到北洋:如桥梁专家茅以升、联合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后来新中国的铁道部副部长石树德以及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等。这些人多为北洋大学校友,授课任教从不计较报酬,与同学们交流的机会也更多,大受师生欢迎。
刘仙洲教学之严是很出名的,律己更堪称苛刻。他从不迟到,天一亮就起床备课,做到全年一课不缺。备课时遇到比较复杂的图,他甚至会提前一天晚上就到教室画好。学生们回忆说,刘仙洲的板书极其工整,一丝不苟,“就像刻蜡纸一样”。在工程教育思想上,刘仙洲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研究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他常常鼓励学生多深入工厂,熟悉机器:“这样做,你的衣服也许弄上油,你的脸上也许擦上黑。然而你千万不要嫌恶它,你应该觉得这样更美!比穿上漂亮的衣服,甚至比擦上雪花膏美得多!”
刘仙洲是我国自编工科大学教科书的第一人,也是中国机械工程名词的统一者。他编写了《机械学》等一批中文教科书,为创立和发展我国的现代机械工程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编写这些教材,刘仙洲几乎牺牲了自己全部休息时间。尤其在三伏酷暑,他埋首编书,汗流浃背,一件布衫让汗水浸透了,就脱下来晾在椅背上,穿上另一件;等另一件也汗透了,再换回这一件。两件布衫每天不知要来回换上多少次。这些书中的一字一句,都饱浸着他的心血。
今晚报: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15-05/15/content_1252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