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介绍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忠诚的爱国民主人士,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政协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民进中央原常委、天津市委会原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工程专家余国琮同志,因病于2022年4月6日12时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余国琮同志,广东台山人,1922年11月出生。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3年毕业后到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助理工程师。1945年起先后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匹兹堡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匹兹堡大学任教,从事蒸馏热力学研究,1950年入选美国科学家名录,期间他提出的汽液平衡组成与温度关系理论后来长期被国外学术著作采用,被称为“余-库”方程。他于1949年6月在美国担任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积极动员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1950年夏,余国琮同志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返回祖国,是最早一批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海外归来知识分子。回国后,在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化工系任系主任,1952年调入天津大学化工系,历任化工机械教研室主任,化工系、机械系副主任,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余国琮同志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是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在精馏技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领域做了系统性、开创性工作。他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不稳态蒸馏理论和浓缩重水的“两塔法”,解决了重水分离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两弹一星”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接见。改革开放以来他面向我国经济建设重大需求,针对大型工业精馏塔提出精馏工艺和设备一体化理论和研究思想,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大型精馏塔非平衡-非全混模拟理论和三维混合池模型,奠定了现代精馏技术理论基础,形成了“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数千座工业精馏塔的改造或新建,完全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有力促进了我国化工、石化工业技术进步和跨越式发展。他致力于化工基础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拓展理论前沿,在蒸馏过程气液两相计算流体力学、湍流扩散等前沿领域开展了系统性、开拓性研究,开创了计算传质学新研究领域,引领了学科发展,出版的多本专著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他是我国杰出教育家,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先后培养博士、硕士近百人,为我国化工领域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他引领我国化工类高等教育改革,主持由多所高校参加的教改研究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主持编写《化学工程词典》《化学工程手册》等工具书和专著、教材8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53年余国琮同志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79年起先后任民进天津市第四届、五届、六届委员会副主委,第七届委员会主委,第八届、九届委员会名誉主委,期间还担任民进中央第五届、六届、七届常委。他团结带领全市广大民进成员对教学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待遇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开展师资培训、义诊、科学咨询等社会服务活动,注重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1993年至1998年,余国琮同志担任政协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他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方针政策,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重点工作,组织政协委员开展深入调研,组织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提案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年退出领导岗位后,余国琮同志仍然注重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支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工作,关心天津各项事业发展,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光和热。

余国琮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严于律己、平易近人。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近百岁高龄依然工作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第一线,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天津这片热土上。他是民进天津市委会优秀的领导人,是受到天津市各界人士尊重的、有影响的民主党派代表人物。他的高尚品德和行为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余国琮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