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9
桃李不知春来晚,只缘日月步履愁。
先生已乘黄鹤去,化作星辰伴九州。
2022年的春天注定会被铭记。4月6日,著名化学工程专家、教育家、我们敬爱的余国琮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四天之后,就是为先生安放骨灰的那一日,先生生前的秘书张老师告诉我说,她闭上眼睛仍满是余先生。我想,何止张老师一人,我们太多的人莫不如此。
余国琮先生少时经历过侵略者铁蹄炮火,后毕业于梦之大学西南联大,留洋求学功成名就却满怀报国之情毅然返回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来天津大学任教之后不负周恩来总理亲临先生实验室时的执手重托,带领团队攻克了总理称之为“卡脖子”问题的重水生产理论与技术难关,改革开放之初面向国家工业发展之急需,开展大型工业精馏技术研究,组建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在天津大学创建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级新技术推广中心的完整的精馏技术研究国家级平台体系,创立了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设计-设备生产-开工服务为一体的“一条龙”式的产学研科研模式,让科研成果应用遍及神州大地,让国家化学工业技术水平得以提升,洞察国际学科前沿,创立“化工计算传质学”新学说,受教育部委托领导化工高教改革项目,为祖国经济建设、科教事业发展呕心沥血,书写辉煌。余先生曾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天津市委会主委、全国政协常委,以知识分子身份参政议政,为党分忧,为国分忧,赢得广泛尊重。正如Praxair公司首席科学家M.J. Lockett博士评价的,余先生不但是大科学家也是大战略家。余先生贡献非凡,大略在胸,但却举轻若重,潜心科研,甘坐“冷板凳”,数十年磨一剑,育人无数,却对每个学生倾心培养倍加呵护,对学生的论文都要逐字逐句修改,令广大弟子和晚辈们效仿不已,堪称人生导师、一代楷模。
余先生临终前的一段时间因新冠疫情管控,我去医院看望先生的机会减少了。但每次见面先生只要能讲话必谈学术,反复讲的一句话虽声音微弱,但震撼人心:“干国际一流事,作隐姓埋名人”,说时先生总是面带微笑,像是仍在自勉,更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我所认识的余先生就是这样作的,感召我们的正是先生的这种人格。
先生离去时,床边不远处的办公桌上仍摆满了资料、书籍,就像是先生工作累了,去休息了……。
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并将激励后人继续他的伟大事业。
余先生亲手创建了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并出任首任所长,倾注极大心血。2020年余先生寿辰恰逢研究所成立40年,我曾撰文纪念先生之功绩,同时作为先生多年的科研助手撰文介绍先生开创“化工计算传质学”的心路历程和学术思想。谨将两文奉献于此(原载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四十年文集”,稍有删减),略抒对先生的纪念之情。
先生安息!
袁希钢(天津大学)
2022年4月15日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