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大谷仓中的学习生活
发布时间:2019-04-09    

编者按:今天,我们将继续为大家讲述北洋园新校区“六纵”道路命名背后的故事。本周为大家带来的是七星路背后的故事第二期。通过上期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北洋工学院迁到古路坝后,更名为西北工学院。“北洋”名号不复存在,引起广大北洋校友不满,决定筹设私立北洋工学院。在此压力下,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将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因学院地处浙江泰顺百丈口镇,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事实上,抗战时期的北洋,不仅有七星寺的点点烛火,还有泰顺的谷仓。本期为大家带来的就是发生在浙江泰顺的故事。

在北洋老校友们的奔走呼吁和努力下,1943年夏,北洋工学院终于在浙江省泰顺县百丈口镇复校了。复校后立即在浙南、皖南和赣北、闽北招收复校后的第一届新生,我和吴恒惠、江敦垦、朱立培……等在皖南屯溪考区被录取为北洋工学院新生。当时心情的喜悦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进入这座祖国历史最悠久、驰名中外的高等学府读书,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当时,复校后的北洋工学院位于浙闽边界的泰顺县百丈口镇。泰顺是浙南的一个偏僻小县,而百丈口又是这个偏僻小县的一个小镇,全镇人口大约只有几百人,只有2—3家卖油盐和杂货的小店。堂堂高等学府就坐落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这真是难以想象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学校位于百丈口镇对面的山坡上,与百丈口镇隔河(山溪)相望,中间有一座用竹子和木桩搭起来的人形便桥。

在校舍方面,教室是土墙、木架、草顶搭起来的简陋土房,教室地面是天然土地,没有水泥地面,也没有砌砖铺面,虽然有窗框,但没有玻璃,一遇斜风雨,教室里水流遍地,泥泞难以下脚。另外不知从哪里买来了几座装稻谷用的大谷仓,作为一部分学生的宿舍,我记得我就和另外7~8个同学在一个大谷仓的通铺上睡了两年。由于谷仓里光线太暗,除了睡眠外,我们是很少进谷仓的。白天上课,温习功课和晚自习都在低矮的土墙教室中。偏僻的山村当然没有电灯,带玻璃灯罩的煤油灯对于穷学生来说也成了奢侈品,于是在粗陶瓷的小碟中放上豆油,加上一个灯芯,这样简陋的“灯”就成了我们学生晚自习必不可少的伴侣了。

那时吃的主食是浙南特有的红米饭,米粒比较粗糙,质量比一般大米要差一些,但淀粉和维生素含量据说很丰富,是浙南人民爱吃的主食。蔬菜有油菜、小白菜、胡萝卜、芹菜、菠菜……等,每星期可吃两次肉,有时还能吃到鱼,生活总还算可以过得去。

由于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大家深知读书的机会难得,来之不易,因此大家学习都很努力。除了学校安排的体育活动时间外,大学都在课堂里认真学习,埋头读书。另一方面,老师们教学也很认真,学校里又执行严格的升级、留级和退学制度(当时规定二门功课不及格留级、三门功课不及格退学),每学期都有一些留级和退学的同学。在这样的环境中,绝大部分同学都是孜孜不倦地认真读书、埋头求知,或者这就是北洋的校训“实事求是”的作风吧!

文字作者 | 吴恒安(写于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