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大桥的北洋元素
发布时间:2019-04-09    

《今晚报》 5月29日21版

钱塘江大桥的北洋元素

酒中天 

在钱塘江上建桥,曾是钱塘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但是,钱塘江蔚为壮观的海潮和江底汹涌的流沙,一度使这梦想搁置许久。最后,钱塘江大桥终于横空出世并屹立至今,北洋大学的师生功不可没。

首先是曾养甫,他决心为钱塘人实现这个梦想。曾养甫(1898-1969),1923年北洋大学矿冶系毕业,1931年担任浙江建设厅厅长。当时建桥经费要五百万银元——这对于财政窘迫的南京政府来说都是一笔大支出,遑论浙江一省财力。面对困难,曾养甫多方奔走呼告,联合中央与浙江六家银行,终于将工程款项筹齐。之后,曾便着手物色人才,经过多方考虑,决定聘请桥梁专家茅以升担任大桥的设计和建设主持人。

茅以升(1896-1989),1928年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在钱塘江上建桥,茅以升也心存顾虑,但在和曾养甫的交流中,他发现对方对建桥非常倾心,随即辞去教职,走马上任。

建桥初期,各种技术难题层出不穷。这时,已调任铁道部政务次长兼新路建设委员会委员长的曾养甫请茅以升去南京,对他说:“我一切相信你,但是如果造桥不成,你得跳钱塘江,我也跟在你后头跳!”茅以升听了,一言不发,匆匆赶回杭州落实造桥计划。

钱塘江波涛汹涌险恶,流沙深厚异常,江底变化莫测。在当时的条件下,建桥确实非常困难。茅以升曾说:“分明是要我办一件知其不能为而为之的事情,而且只许成功。”但他还是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比如,他用射水法克服在厚硬的流沙上难以打桩的困难,用沉箱法解决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在桥墩上架设钢梁等。他还请水泥大王王涛专门研制了抗海水水泥。他总共克服了八十多个难题,他的母亲听说后,笑称这是建桥的“八十一难”。

1937年,大桥快要竣工之际,抗日战争爆发了!8月14日,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战火已烧到钱塘江边,建设者冒着炸弹的硝烟,夜以继日加速赶工,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大批装载军火物资的列车陆续从大桥上通过。

然而,国民党军队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11月16日下午,南京政府下达绝密文件,要求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内心虽无比痛苦,但是为了抗日,还是确定了炸桥方案。11月17日大桥全面通车,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们,从杭州、宁波远道而来,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江边,甚至连六和塔上也站满了人。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时,两岸数十万群众掌声雷动。但有谁知道,数百公斤炸药此时就安置在桥身上。

1937年12月23日傍晚,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已隐隐可见,随着一声巨响,大桥被从六处截断。愤怒的茅以升写下誓言:“抗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胜利后,大桥重新修复通车。

今晚报: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15-05/29/content_1257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