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台人。原名陈宏勋。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遭逮捕后被校长保释出狱,改名荩民,立志忠诚于人民。1925年毕业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浙江英士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北洋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撰写了大量数学专著、教材。
1943年至1946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
江苏吴县人。中国汽车和内燃机专家、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奠基人之一,国家一级教授。1925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天津大学教务长、河北工学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第三至六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民进中央常委。
1943年至1946年任西北工学院院长。
福建永定人。1919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后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32年起历任南京政府秘书长、财政局长、连云港市市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国民政府中央海外部副部长。在美期间,创办《华美通讯社》、《华美日报》,1953年入联合国秘书处任中文组主任。
1939年至1944年任西北工学院院长。
字耕砚,河北省昌黎人。1917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1919年升入土木工程学门(正科),1923年以学业成绩第一名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被选为中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同年,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1926年获博士学位。
1927年应邀回母校任教。1932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代理院长,1934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任职期间,秉承“实事求是”校训,严谨治校;兴建新的教学楼、实验室;创办了水利工程、电机工程、航空工程等新的学系和专业;倡导科学研究,开办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和工科研究所,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37年春拟具的《国立北洋大学筹备缘起及分期完成计划》既宏伟又具体,其为北洋大学的恢复不遗余力。抗战期间,率北洋师生西迁,先后执掌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创办国立西康技术专科学校、贵州农工学院、国立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率师生返津复校,担任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至1948年。
浙江德清人。现代采矿学家、教育家。14岁考入南洋公学,后就读北洋大学,1907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采矿专业,获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会计专业,再获硕士学位。
1930年至1932年任北洋工学院院长。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26年应校长刘仙洲之邀,到北洋大学任教,主讲桥梁力学、结构工程等课程。1928年12月至1930年7月,出任北洋工学院院长。
1929年3月31日,北洋大学主教学大楼突遭火灾,损失甚巨,其竭尽全力筹募工款,亲往南京教育部争取“中比庚款”,重建校舍。为解决学校经费困难,主持翻印教科书,既节约了成本又满足教科书及时更新的需要。
1933年起主持建造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路与铁路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建成之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为避免大桥沦于敌寇之手,茅以升亲自炸毁该桥。抗战胜利后,1946年至1948年,茅以升再次被任命为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因受命主持修复大桥而未到校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