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态

【主题教育】杨贤金:践行一流大学使命担当 努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发布日期:2023-07-04

践行一流大学使命担当 努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杨贤金

[摘 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目标任务、重点措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一流大学;主题教育;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科技创新的重镇,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目标任务、重点措施,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提升政治自觉,深刻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今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开展好主题教育是为新征程凝心聚力的铸魂之举。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开展主题教育,是新征程上统一全党思想意志行动、始终保持党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师生不断深化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奋进新征程凝聚人心,为建功新时代汇聚力量。

开展好主题教育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落地的核心之策。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指明了三者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结合点,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更加深入理解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开展好主题教育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要求,蕴藏着深厚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不折不扣落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精神新要求,突出问题导向,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引导党员干部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纠正行为偏差,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


增强思想自觉,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校事业发展。

把握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人民至上,既是理论论断,也是价值判断。对于高校来说,坚持人民至上,一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学术,源源不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作贡献。二是要“以师生为本”,高校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师生,要坚持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发挥师生首创精神;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师生开展调研,真正了解、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

站稳自信自立这一基本立足点。对于高校来说,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教育自信、办学自信。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现成的模板,更不能是国外大学的翻版再版。要扎根中国大地,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根本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在四个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要坚持中国本位,既要与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学习借鉴世界上的先进教育模式和实践经验,又要坚守自身性质与方向,保持中国特色。

弘扬守正创新这一鲜明理论品格。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理念。对于高校来说,守正就是要坚守育人初心,创新就是要推进教育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一流大学要高度重视创新,积极推动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大学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生态环境,不断激发知识、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尊重和鼓励师生的创新想法,在服务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成就一流大学的新高度。

抓住问题导向这一现实着眼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高校要通过主题教育不断检视自身,真正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要抓住本质问题,找准重点,真正通过理论学习和深入调研找到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找到师生急难愁盼的紧迫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注重建章立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推进事业发展。

用好系统观念这一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和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就是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构筑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撑。一流大学要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根本方法指引,积极探索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科技创造推动规律、人才效能发挥规律,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勇当领头羊,作出大作为、取得大成就。

展现胸怀天下这一特有的大格局大境界。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一流大学站位要更加高远,把学校事业发展与国家、与时代、与世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连接,更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赋能、储能、提能,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视野要更加宽广,积极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用好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卓越人才,深度融入中外科技人文交流和外交战略大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强化行动自觉,主动践行一流大学的使命担当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引领者,要牢记使命,主动担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用好“六个坚持”这一“金钥匙”,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积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是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充分激发这些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和后备力量的创新能力和活力。要推动育人模式改革,深刻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与“势”,主动分析未来对人才在综合素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生态。天津大学主动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超前研判未来卓越工程师等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和未来行业、产业需求,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定制化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坚持通专融合和贯通培养,深入实施“一流本科教育 2030 行动计划”和“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和高水平实践项目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潜能。要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破解机制束缚难题,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二是大力强化有组织的科研。要服务“国之大者”。坚持“为党分忧、为国担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围绕“四个面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要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研发攻关任务,瞄准国家急需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建设大平台、组织大团队开展集成攻关,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要锻造“大国重器”。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津大学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基础,持续加强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组织力度,扎实推进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引导师生在解决国家 “燃眉之急”的核心技术难题中成长发展。

三是要深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原有的学科划分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需要。高校要紧抓问题导向,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构筑多元化的学科交叉架构。要主动培育增长点,锚定科技发展前沿,超前布局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推进,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助力前瞻性、开创性、探索性的基础研究。要聚力打造大平台,通过大科研平台聚集各学科资源,并将学科交叉融合优势转化为复合型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优势。天津大学面向国家战略、基础前沿和新兴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培育并建设13个学科交叉平台,实施“天智计划”,成立天津大学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鼓励师生在不同学科的思维碰撞中实现颠覆性创新。

四是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世界科技发展历程表明,基础研究在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基础研究处于科研链条起始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问题,都要在基础研究上找源头,找答案,找方法。高校要坚持守正创新,依托自身基础学科资源,深厚的研究底蕴,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好基础研究,一方面,要先做好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找准“空白点”,下好“先手棋”,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自由探索,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自由宽容、大胆创新的学术氛围,鼓励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不断认识新事物、揭示新规律。

五是要打造“产学研用”全创新链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四链”融合的实质是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作用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流大学要用好系统观念这一基本方法,加强科研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和创新成果共享,深入推动“产学研用”相融合。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天津大学积极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共同育人,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围绕“四个面向”,积极参与重点区域科技规划、地方实验室建设,推动联合研究机构建设,在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加强校企合作,让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加强成果转化,不断完善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赋能,将高水平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成效,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者杨贤金: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3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万玉凤 王 瑶


原文链接:【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杨贤金:践行一流大学使命担当 努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qq.com)

(编辑 刘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