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

2018年“读懂中国”作品:心之所向 无问西东-陈士俊

发布日期:2021-04-11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专访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士俊

曾窃以为科研与哲学不曾兼顾,管理与实验不得双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年逾古稀、鬓发斑白的老先生,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世间的“双全之法”。漫漫人生路,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人民,不负山河,一“缘”一“德”一“心“,拆字析字间,便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初心,他的使命,展示了他在改革春风中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惜“天大”缘

“‘缘’左边是绞丝旁,右边是喙的右半部分,实际上把嘴栓在一起,就是缘。”五十四年的天大路,源于初中一位物理代课老师的话。当时一位高中物理老师来到他的初中课堂代了几节课,课上,老师随口说道“以后想要当工程师,就报考天大;想要当科学家,就报考南开”,这是陈教授第一次听说天津大学。不甘在实验室里耐住寂寞搞研究,一心想要与人多交流沟通、渴望成为工程师的他,在最终报志愿之时,又想到了这句话,怀揣着求实、求是之心,陈教授就这样来到了天津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因为机缘巧合参加了政治训练班,正是这次培训,让他从“理工男”走向了哲学学术之路。

漫漫长路,陈教授十分珍惜与天大的缘分。虽然最终从事的不是本科时期所学专业,但他将学习掌握的理工科的基本知识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并巧妙迁移到工作当中,用全新的方式践行着对国家的责任。“缘”字之妙,妙在阴差阳错,妙在不期而然。提及知识,他谈到:“‘知’和‘识’的意思并不相同,‘知’解决的是有无的问题,是从无到有,可以积累;‘识’是在‘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升华。‘学生’之所以叫‘学生’,意思是学习的生手,我们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转生为熟;大学生之所以叫‘大’学生, 就是要求我们不能还像小学生那样仅仅满足于认字、学‘知’,而是要把‘识’当作学习的重点。‘识’是指那些富有哲理的知识,包括理论、规律、原理、方法论等等,是知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它能提高我们的预见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我们通常把聪明、有智慧的人,说成有‘远见卓识’。上大学,重要的是要提高我们的‘识见’,而不是‘知见’。”在他看来,人无优劣之分,课无主副之别。人生之路很长,我们需要在大学短暂光阴中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我智慧,提升己身悟性。珍缘惜时,提升自我,即是担当好了“大学生”的角色。

修“立世”德

“怎么做好人”,是一直被探讨的话题。做人,说起来容易,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人,但要真正把人做好,实际上并不容易。在陈教授看来,至少有一个东西可以确定:人必须有德。“德”,是双立人,右边上面一个十,底下是个四,然后是一,最下是个心,代表着一个团队要戮力同心,同心协力。德是人能立足于世最重要的素养之一,也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之在世,当先立德。世事纷繁,道阻且艰,唯以德行立本,方能不困于心、不囿于行。人之无德、有如禽兽,大学生就要修天那么大的德。

当我们问到学生党员应该如何要求自己时,陈教授说:“修德是每个人都要做的,有些人修的是私德,但也有些人在修好私德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公德。公德就是为老百姓办事,大学生中的党员应该怎么做,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在陈教授眼中,做合格党员其实也是一个角色问题。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更需要每一个人牢记自己的角色,不越雷池、不落深渊。身为党员,不仅要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将高要求落实到日常行为当中。

“德不孤,必有邻”。修身之善,善在私德;济世之苦,苦在公德。总有那么一些人,哪怕斜阳余晖,也比许多人正午的阳光来得耀眼。胸怀一颗赤诚之心,一颗悲悯之心,便是陈教授这般,心之所向,是众生。

怀“报国”心

“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在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思潮中,陈教授仍然怀一颗报国之心报考了以工科见长的天津大学。“学好本领,当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服从国家分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陈教授来说,初心其实就这么简单。即使最初自己学习的是“金相”这样的工科专业,但由于当时国家缺少思政课教师这样的人才,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陈士俊就被调去学习了思政课程,虽偏离了自己最初的心愿,但他却毫无怨言,一心服从国家分配,认真学习哲学知识,终在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担任了研究生的政治教师,开始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的研究生涯。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各方面都历经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历史的前进,思想的解放,哲学的发展,都给人前所未有的震撼。陈教授并没有因循守旧,也并没有被滚滚而来的改革大潮吓到,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改善自己的哲学研究,逐渐成长逐渐进步。陈教授长期从事自然辩证法、科学学、科技管理、创造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出版著作20本,发表论文150余篇,作为主要申请人和完成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成为了天津大学科技哲学学术带头人。

“不忘初心”,不仅要讲坚守初心,更要讲什么是你的初心,不应仅仅出于私心,更要源于公德心。不忘初心,必定是正能量的初心,是没有偏差的初心,是矢志不渝为党为国的初心。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青年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用自己的汗水与鲜血铸就了现今如此强大的祖国。青年,是英气勃发、气势如虹、激情燃烧的年龄,是人生立志、怀揣梦想、期望有所作为的黄金时期。在陈教授看来,当代大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家庭责任、国家复兴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三者统一起来。三者兼顾,方不负使命,不负时代,不负重托。

“天大人当怀天大之志,修天大之德,锻天大之才,鼓天大之勇,担天大之责,用天大之力,出天大之彩,建天大之功”,一路走来,我们从未缺少过为家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也从未缺少过埋头苦干一心科研的国之栋梁。而陈士俊教授,便是用他单薄的身躯,同时触碰了两个看似千差万别的领域,世间亦有双全法,不负己身不负国。陈教授用他一生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世事虽艰,怀德立志,心之所向,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