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4-11
无我为天下兴衰,诲人献万里山河
——专访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刘锡良
作为奋斗一生的中华儿女,他有较新中国年长二十一度春秋的峥嵘岁月;作为桃李天下的授业恩师,他有六十八年为四千多名学子铺设的康庄大道;作为孜孜求索的科研专家,他有穷尽一生将中国网架推到世界高度的赫赫功勋。即使已到松鹤之年的遐龄,他仍然奋斗在中国结构工程的第一线,为无数新时代的中国工程师们点燃传承的火炬。他便是天津大学教授,著名钢结构专家,中国网架结构“第一人”,刘锡良先生。
先驱巨擘,造梦中华
刘锡良教授的一生,是同中国基础建设紧密相连的一生,更是同共和国沧桑变迁交织缠绕的一生。1957年,刚刚通过天津大学副博士预试的刘锡良在三大改造全面胜利的欢呼中走进了山海关桥梁厂,1958年,他穿过如火如荼的大炼钢浪潮来到武汉大桥局参与南京大桥的设计,1965年,他参考多国文献研制成功焊接空心球节点网架,标志着我国正式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网架结构,1979年,国内第一部网架方面的专著《平板网架设计》出版,实现了新中国钢结构研究从门式结构、框架结构到网架结构的巨大飞跃,填补了国内该领域近30年的空白。
而置身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刘锡良教授不仅是结构领域的先驱巨擘,更是中国梦的追梦人中最年长,最长情的那一批。他用天大体育馆顶的马鞍型悬索结构,用奥体中心的载重铸钢,用国家大剧院穹顶的验收文书为一代代建筑人撑起了一片属于他们的“网架穹顶”。几乎所有建国以来全国比较著名的工程,都留下了刘先生踏实恳切的足印。他的经验和知识成就了无数前仆后继的建设者们,让中国的钢结构事业在新时代仍能展现出顽强而蓬勃的生命力。
百年桃李,千叶成林
1951年,刘锡良教授第一次站上讲台,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站,便将“教育”两个大字深深地站进了他璀璨的生命当中。
他爱事业,更爱学生,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用留校任教的第一个月工资请全体学生吃了一顿起士林,更在成就等身的年纪里一次次地将荣誉推给那些年轻的学子。相比起身居高位的辉煌,他更愿意看到学生的进步,更愿意看到学生的成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校园,刘教授总是关心着每一个学生的动向,说起学生来他总是滔滔不绝,“赴美留学的赵秋华,回国发展的陈志华……”,刘锡良教授细数着那些熟悉的名字,亲切得仿佛昨天才刚刚批阅过他的作业。为了推动专业的实践教育,他用自己创办的天津市空间网架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学生们的实践基地,这震惊行业的产学研联动教育成果,对于他而言,不过是让自己的学生“多学一点”,“多练一点”,为日后的建设工作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刘锡良教授热衷国学,私下里他总是提起孔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仲尼是他的教坛标杆,子舆的“育天下英才之乐”更是他毕生的座右铭。但在讲台上默默躬耕的刘教授却从未计数过,他培养过的四千多名学生早已成为了中国钢结构领域的中流砥柱,更有谢礼立院士、刘光栋校长,韩庆华教授那样的行业顶尖人才。弟子遍天下,贤人满高堂,刘锡良教授早已完成了他的“孔孟之道”,或许他自己尚未曾发觉,那个为中国的工程建设事业戮力一生的网架“第一人“,早以用他自己这团巨焰将无数火炬点燃,这些新时代的火焰熊熊燃起,火下是一个又一个可爱的追梦人。
君子谦谦,孜孜不倦
无论走到哪里,刘锡良教授的满头乌发总是夺人眼光,对于“是否染发”这个问题,他曾经风趣地说“真可惜买不到白色染发水呀”。在他的身旁,你很容易被这个老人的乐观和谦逊所感染。在学生的印象中,他永远是那个精神矍铄,乐观求实的刘锡良教授。
出身于天津大学的刘锡良教授,总是身体力行着“实事求是”的北洋精神。讲座上把笔记从头记到尾的是他,工程现场上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是他,在宴席上用餐巾纸记录他人发言的是他,在试验现场不顾炎热亲力亲为的人还是他。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从未懈怠过任何一个细节,正如他温良的处世风范,总能让身边的人如沐春风。1987年天津大学举办网架学习班,主席台就座的人员介绍完,刘教授又站起来,说“我建议再请一位学员上台就座,他是来自大西北青海煤矿设计院的王次平副总工,为他远道而来学习网架结构表示欢迎,祝大西北推广网架事业获得成功”。这名位于中国钢结构领域顶端的老人,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架子”,他只知道待人亲善,只识得接物驯良。爱人生病的期间他忙于照顾,总是懊悔于自己没能前往现场工作,他总是这样,希望能为中国的网架事业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
新中国的造梦者,新时代的追梦人,无数莘莘学子毕生的景仰。与国同老,与梦同新,与贤同进,与人同谦。这便是刘锡良教授,诠释着时代“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着北洋“实事求是”的灵魂,用生命演绎着中国梦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