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华每日电讯:天津大学:红色基因代代传,青春无悔报家国
发布时间:2021-07-09    

本报讯(记者 刘延俊)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1895年10月2日创办于天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长期以来,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工科优势明显、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布局。

近年来,天津大学持续发扬“兴学强国”的光荣传统,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断贡献天大力量。

铭记红色光荣传统

实践力行青春无悔

“愿化作打破旧世界的惊雷”,为人民“谋将来永远的幸福!”在天津大学校史馆张太雷展室,天津大学第十五期“太雷班”的同学们正在声情并茂地为参观者讲解张太雷烈士事迹。而“太雷班”,就是以天津大学杰出校友、革命烈士张太雷同志的名字命名的。

“太雷班”是天津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体系的重要平台之一,旨在为党培养具有忠诚政治品格、浓厚家国情怀、扎实理论功底、突出能力素质的青年人才。

传承红色基因,已经成为“太雷班”同学们的精神自觉。在河北省正定县、石家庄市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同学们重走“赶考之路”,更加深刻理解西柏坡精神。“尽管条件困难,但革命先驱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简陋的房间里描绘出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尽管胜利在即,但革命先驱仍戒骄戒躁,保持艰苦奋斗作风。这些都是我们青年学子应当继承的红色基因,我们也要踏踏实实地科研、工作,接续奋斗,才不负伟大时代!”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红色传承终将化为服务于人民的实效。在天津大学扶贫定向帮扶点——天津市静海区付家村,“太雷班”学员发挥各自专业特色,用多元的方式,帮助解决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建筑工程学院的张立昌带领同学们绘制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特色乡村文化墙;生物医学专业的蔡秋全制作出精美的糖尿病宣传展板并进行科普讲解;智能与计算学部的张涛、陈星升,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的雷宇田和理学院的孟子健为付家村图书阅览室设计了图书借阅系统……

一场场全方位、多层次、接地气的学习实践,如同一粒粒“红色种子”,播撒到青年学子心间。

 

愿将热血赴西部

且以韶光致家国

“进入大学前,父亲的援藏决定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志愿和奉献的种子,在天津大学家国情怀的感召下,这颗种子得以灌溉、生根发芽。” 2020年9月,天津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田烁,毅然选择放弃保研资格,加入研究生支教团。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嘛。如果在遥远的西部缺少‘炬火’,那我愿意成为其中的一束光亮,给孩子们带去一点点温暖和力量。”她立志做心怀家国的天大人,将青春和汗水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用奋斗和奉献书写青年担当。

“我觉得我们最后这个环节正好可以和话剧形成一个呼应,我们加一段‘时空对话’吧,这样应该能更让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身为天津大学学生党史宣讲团团长,田烁将舞台话剧、青年学生代表自述等环节加入宣讲,希望能够使同学们产生共鸣有所感悟,在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前行力量。

她希望能用声音和文字,歌青春之伟力、发时代之呼号,以赤诚之爱,讲述党、国、校的荣光,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中,把青春梦融入强国梦,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不忘初心坚定红色信仰

 立德树人传承家国情怀 

一身笔挺的西装,一丝不乱的短发,挺得笔直的腰板,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程斯宇都是这样的形象。

2020年秋季学期,程斯宇开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修课。在讲红军长征时,他将高一米八、长两米多的“四渡赤水”示意图搬上了黑板。这幅图,手绘一次要近两个小时!在这幅图背后,是他一次次的推敲修改、精心打磨,最终才有了一堂堂精彩的网红课程。

程斯宇说:“思政课教师要聚焦学生理想信念塑造,把涵育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须厚植家国情怀,并将其化为强烈的使命担当。中华民族越接近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以高水平思政工作凝心聚力就越具有重大意义。坚守并扩大红色宣传思想阵地,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使命。”

与程斯宇的风格不同,讲近代史课程的张凯峰老师讲得党史也同样让同学们听得入迷。在“天津大学有哪些有趣的老师”的网络问题下,成为被学生点名的老师之一。今年以来,张凯峰的课被搬上全国慕课平台,受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喜爱。很多学生评论说,张老师的党史课信息量很大,既有丰富的史料还有多角度的考证,点评人物时加入自己的思考,诙谐幽默,像听评书一样引人入胜。

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情感,讲了10多年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巍认为,要把理论问题讲生动、讲鲜活,把科学体系讲透彻、讲明白,引领学生深刻认识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才能让年轻人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牢记使命勇担当

兴学强国永无悔

“我要在雪域高原上践行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微薄之力。”作为天津大学第157期“青椒学术沙龙”的三名主讲人之一,环境学院青年教师吕学斌面对线上线下100余名师生,庄严宣告了他的援藏信念。

在天津大学,有这样一个群众组织,他由青年教师自发成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它就是天津大学青年教师联谊会,也被大家亲切的称为“青椒会”。依托青椒会培育形成的“青椒学术沙龙”“青年教师实践营”“三尺讲台”“椒锋论坛”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主题研讨、红色教育等把青年教师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打造青年教师群体专属的思政阵地、育人阵地、学术阵地和服务阵地。在这里,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青年老师互相鼓励、互相碰撞,奋勇创新,为祖国科技建设奉献青春力量。

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有一片热火朝天的巨大工地,师生们亲切地叫它“大装置”。这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

大科学装置党支部是“大装置”建设的核心团队,这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党员突击队”。今年春节期间,大科学装置党支部全员留津,为了疫情防控和设施建设,在项目上过了一个“科研年”。支部成员杨政龙说,这是他连续第二年在天津过年,一岁多的小女儿至今还没回过青岛老家见爷爷奶奶。“天大人干天大的事——‘大装置’将成为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国之重器。精益求精地守护项目有序推进,是我们的荣耀与担当。”

天大的青年教师承载着接续奋斗、载梦前行的使命,肩负着开源活水、立德树人的担当,秉承天大品格,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接续奋斗,不断贡献着天大力量,谱写新时代华章。

新华网:https://mp.weixin.qq.com/s/H-VCFQMwxFIfnhUB-O6-lQ


(编辑赵晖 张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