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大新闻 > 正文
宋春风:先做好老师,后做科学家
发布时间:2023-09-16    

本站讯(记者焦德芳)日前,以“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在浙江举办。天津大学宋春风教授团队代表天津市参加角逐,荣获全国新工科正高组一等奖,也实现了天津大学在大赛正高级组的历史突破。

“平时分远高于期末考试”

“在我的课上,平时分比例要占到70%,期末考试只占30%。”宋春风说,“所以我始终这样要求自己——每一节课要成为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的‘金课’!”

宋春风此次获奖的《大气污染控制》是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第一门国家精品课、国家一流本科课——热火朝天的小组讨论,“唇枪舌剑”的思维火花,是他课堂上屡见不鲜的场景。“江苏句容有一个电厂,每天排出的烟气里大概有10-15%的二氧化碳,屏幕上就是这个电厂的详细情况,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结合所学知识,把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给分离出来。”宋春风设置了真实的工程场景,让同学们结成小组、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对方案进行分析评估。宋春风说,“很多同学会带着课堂上凝练出来的‘金点子’找我指导,去参加学科竞赛;或是把课上的成果做成科普产品去参加环保类科普竞赛——创新的授课模式也带动着学生们实现创新发展。”

“宋老师,我觉得你讲述的这种技术在实操过程中缺乏可行性,你看你捕集了一公斤的二氧化碳,但是却消耗了大量能量,造成两公斤到三公斤二氧化碳的新增排放。”宋春风的教学创新并不局限于专业课,他为全校开设的通识类校选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一直秉持这种“共融”的课堂。“所谓共融,就是增加和学生的互动,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宋春风认为,像这样的“师生共融”对授课效果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他鼓励同学们随时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质疑。有了这些质疑,宋春风便会从技术原理到工程应用进行深入讲解。“与以往相比,这种上课模式更有助于激发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也极大加深了大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梦想是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2010年,25岁的宋春风申请去日本深造。他发现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分离在当时是一门新兴学科,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扎根于这个对自己来说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2014年宋春风学成归国,进入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旅。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宋春风的带领下,“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及绿色解决方案”已成为环境学院九大特色学科方向之一。九年来,他带领团队不仅创新性地提出“低温膜+低温相变”的一体化概念,解决了传统CO2捕集技术效率低、能耗高的技术难题;还通过“生物组学→光合动力学→化学工艺”三层次,多尺度强化了绿色微藻碳转化及资源化路径的能质传递过程,以碳酸氢铵为纽带将固碳效率提高了4-5倍,实现了碳元素的负排放,大幅提升了碳减排贡献度。截止目前,他的团队碳减排核心技术成果成功运用到内蒙古、山东、广西等地的固碳示范工程中,固碳率提高到60%-80%,创造经济效益4400万元。与此同时,宋春风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他与团队通过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联合日本东京大学,以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和气候变化应对为背景,研发了新型CO2捕集工艺,实现了CO2高纯度、低能耗捕集及资源化再利用,提升了我国在碳减排领域的影响力。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消耗最少的能量,甚至不消耗能量,把二氧化碳变废为宝。”谈及科研理想,宋春风如是说,“把废弃的温室气体变成有价值的生物质资源也好,变成其他化学品也好,为我们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起到支撑作用。”

“教学永远是大学老师的第一天职”

“先做好教师,后做科学家。培养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天大人,是我作为大学教师的价值。”宋春风说。从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老师之日起,他对自身有明确的规划:从在专业前辈的课堂上助课,到作为骨干教师承担《大气污染控制》的部分学时,最后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宋春风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增强自身的核心教学能力——打造“天大环境”,发展“智慧人居”,造就“绿色梦想”,培养具有天大特色同时能回馈环境保护与治理事业的学生,是宋春风始终如一的育人理念。

在宋春风看来,大学教师的使命在于立德树人,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开展课程思政,通过介绍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上的优势,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另外结合团队切实参与的大气污染治理工程项目,以工程项目实力推动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传承。此外,他还热情参与教工部、环院工会围绕青年教师组织培训教学能力的活动,在教学领域努力发荣滋长。

“宋老师经常找我们聊天,关心我们的课余生活。”课题组的研究生说道。在常规的组会、研讨会之外,宋春风会组织学生们去蓟县爬山、团泊湖团建、滨海新区博物馆参观……通过参与一系列团建活动,学生们的集体责任感提升,科研热情得到增强。他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新学期伊始,宋春风也有了新角色——师友导师。谈到天津大学特有的师友导师制度,宋春风认为它是一件对新入学本科生很有帮助的事。“带本科新生参加我的组会、参观实验室、了解课题……我们每周沟通一次。”宋春风说如数家珍。他还给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希望他们在实验中提升自信心。在他看来,通过这样几个维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意识,“帮助他们完善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构建。”

编辑(刘延俊 宋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