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大新闻 > 正文
大寨村巨变,我们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
发布时间:2023-08-18    

本站记者赵晖

炎炎夏日,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白龙江畔的海棠广场。三年级的两个小伙伴在标准的篮球练习场内苦练投篮;陈大娘和老姐妹坐在时尚的环形座椅上一边唠嗑,一边看着孙辈练自行车;不远处的初心亭里,几个小朋友在玩耍……闲适的画面给夏日的午后添了几分舒爽。看到这一幕,很多人都感叹:“大寨的变化翻天覆地,完全不认识了!2015年航拍,大寨还是个路面坑坑洼洼、房屋破破烂烂的贫困村,这才几年,大寨就成了民居以二层楼为主,拥有休闲公园的美丽乡村。”

十年脱胎换骨,贫困村变身美丽乡村,这是大寨村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祖国脱贫攻坚的成果缩影。小山村大寨的十年巨变,何其有幸,天大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

甘肃省宕昌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山大沟深,自然条件艰苦,位于该县南部的大寨村,曾是个“无人、无地、无资源”的贫困村。2013年起,天津大学定点帮扶甘肃省宕昌县,先后派出三位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扎根大寨村接续奋斗,用热血挥洒青春。

兴产业 授人以渔

大寨村山大沟深,全村人均耕地面积0.2亩,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的匮乏与土地的稀少,是造成大寨村曾经大部分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无人无地无资源,村民多以外出务工为主,留守村子的以老人、妇女和小孩为主,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基于这样的现状,驻村第一书记决定把发展稳定持续的产业作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帮扶是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长远之计。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天大的驻村第一书记们,拿出了“实事求是”的天大本领。

一户一户地走访,一家一家地了解。天大驻村书记们的调研做得扎实,问题也抓得精准。

2015年,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宋鹏刚到大寨村时,发现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但留守的人家基本都有门好手艺——做臊子。于是开发了大寨村的第一个产品“沙湾臊子”,实现了产业从0到1的突破。

第二任驻村书记冮皓入户调研时发现,当地家家户户几乎一天三顿都吃面,臊子面、炸酱面、酸菜面,那么,在做臊子产业的基础上扩大产业链,做一个挂面厂行不行呢?2019年冮皓带着村民代表赴河南等地考察挂面生产线,当年10月天津大学就投入50万元购入挂面生产线和包装机,天大投入、村两委牵头、群众入股,天津大学挂面帮扶车间迅速投入生产。

“前两任第一书记都锚定产业帮扶这个目标,立足当地特色,实现了大寨村产业从0到1的历史性跨越,为村子未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4月底接任第一书记的杨帆开始考虑产业升级。“黄芪是这里的特产,为了做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今年新研发了黄芪杯装茶。使用的时候只要把热水注入纸杯,一杯黄芪茶的制作就完成了,非常便捷。黄芪、当归、花椒是这里的特产,我们请天津大学药学院帮忙开发了足浴包,这款全新的产品8月上市。”32岁的杨帆原本的身份是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一名教师,自他2021年来到大寨村做第一书记,如今已是第3年。今年5月他的任期到期,但想到村里的杯装黄芪茶、足浴包等产业项目今年落地,他申请延长了一年。而他的婚期也因此再次推迟,这是他第3次推迟婚期了。“未婚妻也是我们天大的校友,所以她很理解我。”杨帆笑着说。

位于村子里的白龙湾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村民杨胖胖正在黄芪杯装茶生产线上忙碌着。只见她将适量黄芪茶叶装入纸杯内,用食品级薄膜封好,再把杯子摞起来……一套动作行云流水。55岁的杨胖胖是今年3月份进厂工作的,每月三千元的收入能帮助家里改善生活,她表示非常知足。大寨村村支书马忠昌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有30多个村民在合作社上班。“能在家门口上班,下班后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村民都特别开心!”

兴业富民,先后三任第一书记聚焦大寨村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合作社+农户+电商”的模式,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引领脱贫致富之路。

重教育 播种未来

现代化的厂房、设备齐全的车间、规范有序的流水线……昔日‘三无’村大寨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在就业与分红的带动下,142户建档立卡户在2020年全部脱贫。

说起天大的驻村书记,乡亲们就一个字“赞“。

村民许阳宏告诉记者,天大十年帮扶,最大的帮助是开民智,“天大的书记们打开了大寨人的眼界,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敢想敢干和怎么把梦想付诸实践。“

大寨九年制学校有一间科技感十足的“智能阅览室”:硕大的投影仪,炫酷的机器人教具,一排排平板电脑和阅读器,冲向未来和宇宙的墙画……这是第100间“天津大学梦想教室”,是天大在大寨的“互联网+教育”远程教学基地,大屏幕、小屏幕将万里之外的天大校园与宕昌学生联系起来,天大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和人文关怀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寨。

杨帆是大寨九年制学校的“编外校董”,他积极寻求天津大学乡村振兴自主基金项目落地,在天大建工、智算等学部(院)的帮助下,大寨学校有了明亮的厕所、新的机房电脑、净水热水设备,孩子们从此喝上了放心的水。不仅如此,杨帆还争取天津大学投入15万元,建造了文化展厅、文印室和师生淋浴间,学校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化育人基地。除这些“硬件”外,杨帆还争取学校每年安排4人到村里支教,不仅打造了优质的第一课堂,还开展爱国教育主题活动,开设特色云课堂,覆盖科普、美育等多个方面,全面开拓学生眼界,也将“努力成才,建设家乡”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在大寨,来自天津大学支教团的“小老师”们非常受欢迎,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一对一”结对子,长期书信连线,开展课业辅导,学生因为喜欢任课教师而爱上一门课,学业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软硬结合”的帮助下,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今年学校中考考取宕昌县一中以上的学生数量比往年翻一番,曾经往其他学校上学的孩子有部分开始回流。”2022年时任大寨九年制学校校长的后金海感叹,“教育帮扶指引孩子们走出了认知的荒漠,越来越多孩子向往上大学。”

“今年高招还没结束就有好几个家长联系我,感觉考上本科高职的孩子比去年翻了一番。“杨帆开心地说,“孩子是乡村的未来,教育就是改变未来的手段。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上学改变认知,实现人生理想。”

2023年7月,天津大学&宕昌县乡村振兴讲习所在大寨村党群服务中心揭牌。这是一个便民活动场所,政策宣讲室、亲子阅读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周末电影院……这里讲政策、教知识,拓视野。教育帮扶让更多的大寨人走向了富裕之路。

用脚丈量土地,用心温暖人心

每个在大寨挂职的天大第一书记都会得到一个群众送的一个别号。挖掘臊子商机带领大寨开拓产业路的宋鹏被称为“臊子书记”;建天大帮扶车间,让大寨挂面上了央视的冮皓被叫做“挂面书记“;经常戴着一顶草帽走街串巷做调研的杨帆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草帽书记”。

这些外号是乡亲们最真诚的褒奖。“要想老百姓信得过,就得吃得下土面,喝得下窖水,交得来朋友。”带着草帽的杨帆看上去比大寨人更像大寨人。八年,天大的驻村书记走进过大寨每一户人家,天大的光照亮了大寨每一寸土地。心系群众、情牵百姓,把群众当亲人,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天大人用脚丈量土地,着力提升乡村振兴的“温度”。

小宽是村里的孤儿,与奶奶相依为命。杨帆来到小宽家,空旷的房子里,小宽坐在桌旁写作业,奶奶在边上静静陪着,一老一小,瘦瘦弱弱。祖孙不爱说话,杨帆便寻找着各种话题跟孩子聊。从学习到学校趣事,从个人理想到“祝融号”登陆火星,虽然全程基本都是杨帆在念叨,小宽很少搭话,但杨帆从小宽的眼里看到了光。临走时,小宽送他到门外,眼神分外不舍,嘴角还有一抹羞涩的笑意。从此杨帆定期上门,为小宽送生活、学习用品,关注身心情况。经过一番努力,杨帆还联系到一位爱心教师,每个月给小宽300元生活费。渐渐地,小宽开始对未来满怀憧憬,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精准助学、办理低保、临时救助、小额信贷……天大驻村书记为村民解决难题尽心尽力。

大寨村在整体脱贫以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但村内聚居区拥挤,公共土地资源紧张,无法满足需求,村民幸福感指数有待提升。

经过充分调研,杨帆提议在河堤与村居之间的“大坑”上给村民兴建幸福广场。提议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天大投入75万,天大建筑设计院免费设计,经过一年多建设,海棠广场惊艳大寨。

海棠广场占地3300平方米,其名称来源于广场道路两边种植的海棠树和油橄榄树。海棠是天津大学的校花,油橄榄是沙湾镇种植的特色经济作物,寓意两地心手相连、携手前行。广场上立着一块刻有“海棠广场”四个大字的心形石和一块雕刻了《海棠广场记》的石碑。心形石寓意天大的爱心,《海棠广场记》介绍了天大对大寨村的帮扶历史和大寨村的脱贫攻坚之路。广场上还建有一个“初心亭”,亭子里装有古老石磨,既寓意子孙后代要不忘初心,勤俭持家,又寓意我们党不忘初心,为民众谋幸福。大寨供水站也是广场上的一处亮点建筑。供水站中使用了天津大学环境学院捐赠的“振兴1号”净水消毒设备,展现了天津大学运用科技力量,保障群众的饮水安全。

海棠广场的建成,是大寨村走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一步。2022年10月,大寨村被列为“陇南市2023年乡村建设示范村”,大寨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成为了周边羡慕的“别人家的村子“。

在采访临别之际,乡亲们告诉我们,当年第一书记带领村民们在山上种下的花椒树挂果了,这里面凝结着大寨人和天大人的汗水与努力。大寨九年制学校,一条彩虹跑道伸向远方,通向未来,连接的是他们和我们。(编辑赵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