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大新闻 > 正文
【天大这十年】海棠花开好 天大正青春
发布时间:2022-10-27    

3C68B

本站讯(记者 朱宝琳 摄影 王建泽 韩宝志 黄维旻等)如果用一个天大元素来代表春天,那一定是天大的海棠。

每当春天来临,在校的师生、远游的学子、定情的恋人、白首的学长,都一齐期待着“春回天大看海棠”。

海棠在天大校园中开枝散叶六七十载。天津大学深耕人文沃土、解码校园符号,积极探索以文化人的活动载体。2012年4月,学校首次举办“天大·海棠季”文化活动,至2022年已连续举办11届。

“天大•海棠季”文化活动累计吸引逾20万人次走进校园,线上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2100万,持续传递着中国精神、时代价值、天大品格和青春正能量。经过10年建设,“海棠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青春名片”。

独具一格,凝练特色校园文化

近70年来,海棠见证了天津大学的建设发展,也在一代代天大人的青春岁月中留下明丽的篇章。

天津大学结合自身历史积淀、地域环境和办学理念,以海棠为载体,提炼文化内涵,发挥育人功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独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品牌。

5A326

海棠是天津大学迁址到卫津路之际,大面积种植的一种植物。1951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1952年春天,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破土动工。全校师生员工与建筑工人仅用半年多的时间,便在昔日的沼泽地上建起初具规模的高等学府。在师生们亲手建造的校园里,海棠恰似一位深沉的见证者。

周恩来总理挚爱海棠花。1957年4月10日,周恩来总理陪同波兰部长会议主席约瑟夫·西伦凯维兹来到天津大学,参观了实习工厂和水利馆等处,并受邀发表即兴演讲。周总理鼓舞全体天大师生“为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彼时,校园里的海棠春意正浓。

天大水利馆的海棠,正是卫津路校区至今栽种时间最久的海棠。天大原创歌曲《海棠花开》于2010年12月发布后被广为传唱。其歌词创作的灵感源于天大人为国家各大水利工程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情怀。淮河、长江、黄河、海河等水利枢纽及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天大人爱国奋斗的足迹,而水利馆的海棠花正是印刻在天大人心中的珍贵回忆。

海棠树耐寒、可做砧木,与适应能力强、甘坐冷板凳、成人之美等品格相吻合,于草木中见精神。

42F72

最初这座校园内约有2000余株海棠,遍植于教学楼旁、道路两侧和家属区。老师们经常在海棠树下交流工作与生活,在花香四溢中谈笑风生。每当海棠绽放,青年学子们便在花下徜徉。2015年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建成,学校在东门广场、图书馆等多处“地标”栽植海棠,并在校园内建造了“海棠堤”,让海棠继续繁衍满园、陪伴每一个天大人。

环境育人,以小见大以美启真

天大之美,美在校园,美在育人,美在精神。“天大·海棠季”文化活动注重通过校园之美发挥育人作用。

早在1948年,北洋大学老校长张含英在给学生做《工程师的修养》主题报告中专门提出,作为工程师,不仅要求真求善,更要求美。为加强学生对美的追求,学校于2010年开始,就海棠在中华文化、天大校史中的形象进行多次论证,遂决定开展“天大·海棠季”文化活动。活动组委会精心设计主题“春回天大看海棠”和宣传语“盛开的是你的美丽,绽放的是我的青春”,让春回大地、海棠绽放、青春韶华等美好意象融为一体。

23855

学生是追求美实践美的主体。2012年首届“海棠季”明信片推出后受到广泛欢迎。学校因势利导,自2014年起每年面向师生校友征集明信片设计,投稿作品进行线上投票和橱窗展示,优秀作品之间的同台竞技恰似“神仙打架”。活动涌现出一批优秀学子,其中,2017年主题明信片设计者张尔科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奖(ASLA奖)规划和分析学生荣誉奖等。

“天大·海棠季”让学生担任主角。各类活动由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老师做好协调与保障。学生们充分发挥创意,或开展合唱、交响、舞蹈、体育等精彩展演,或为校友、游人提供校园讲解,或组织趣味科普、“许愿树”等活动,或展示各类创意作品等,在实践中展现对美的理解与追求。

“天大•海棠季”将海棠升华为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凝聚师生爱校情结,增进文化认同。活动累计向国内外校友寄送“有温度”的手写明信片超过3万张。

37C8C

“60年前(1959年)的春天,我曾亲手在母校图书馆门前栽下美丽的海棠。”“和老公毕业后每年都去,今年更是特殊的一年,带着宝宝一起去。”“今年,我终于不再以观众的身份,而是以一名天大人的身份来看海棠。”“一片春心付海棠。天大,放不下的只有你。”自“海棠季”以来,越来越多的天大毕业生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为“棠棠”,海棠让天大人的情感共鸣不断升温。

紧跟时代,展现高等教育担当

“天大·海棠季”文化活动以“逐梦新征程”“绽放·新百年”“我寄春天予你”等年度主题,彰显时代足音,展现青年担当。活动在设计中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德育铸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2020年“海棠季”期间,学校举办了天津大学附属医院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表彰大会暨抗击疫情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师生们在“云”端同上一堂生动的思政课。2021年,师生们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礼赞建党百年,用青春向党告白。2022年的直播中,“逐梦新征程”的弹幕多次刷屏直播间,师生、校友、家长和市民表达着对国泰民安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此外,学校充分发挥校史博物馆这一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场馆育人功能和文化引领作用,让博物馆“活起来”“讲故事”。校史博物馆以丰富的馆藏记录展现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文脉,阐述中国大学精神的源起和坚守,展现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兴学强国”的使命。学校精心策划主题展览,通过“天津大学家国情怀历史档案展”“历史上的科研工作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大学校友贡献展览”等,展示天大人的时代担当。

“天大·海棠季”通过科技活动体验创新中国的脉动,精心设计“创新之旅”,引领参观者在大学校园切身感受创新中国的“燃点”。

学校让多次登上央媒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变胞机器人、智控无人机、脑控实时人机交互系统等“天大智造”的科技成果实物亮相校园,激励青年一代矢志创新建功立业。2018年“海棠季”期间,天津大学和美国化学会联合举办第二届“化学嘉年华”,让市民小朋友建立化学体系概念、在玩中体验科学。此外,学校还举办《“我和我的祖国”之大国工程中的天大力量》主题讲座报告,邀请天大杰出校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卢永昌讲述大桥建设中天大人的奋斗故事等,激励学子勇攀科研高峰。

引领文明,注重文化传承创新

学校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工笔重彩研究所现场书画活动均设有体验环节,由青年艺术家指导参与者挥毫泼墨并带走自己的作品留念。

32E64

2021年“海棠季”,学校以“花棠相会”为主题举办传统生活美学公开课,把“艺术融于生活的方式”带进校园。“海棠季”活动引入杨柳青年画、纸版画、风筝、烙画、团扇、拓印等传统文化技艺,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天津大学注重策划,借助“互联网+”的翅膀,让影响力跨越时空。2016年“天大精神的另一种写法”老笔记手稿展,登上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均“10万+”。天大官方微信公众号10年来推送“海棠季”主题内容累计阅读量近100万。近6年来,学校启用新媒体直播,2017年开放日当日累计网络直播阅读量突破242万人次,实现了国内外校友共赏海棠。

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天大·海棠季”活动发展为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赏花直播、慢直播、特邀嘉宾专场直播、招生宣讲直播等模式让活动热度持续整个花季。

学校以文化创意打破活动的边际效应,推动文化品牌持续发展,也在时间上延长了文化活动的生命力,让海棠季品牌“四季常青”。

2019年,学校推出首个高校智能主播“海小棠”服务世界智能大会,“海小棠”AR形象还应用于新生录取通知书与迎新宣传中,扩大了社会效益。学校不断开发文创作品,开展“送给海棠季”文创设计作品征集活动、“十年之约”征文活动等,涌现出一批深受师生校友欢迎的文化作品。

2019年,原创音乐作品《海棠花开的日子》MV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总播放量达277万次。天大作品《海棠花开》获首届全国高校网络文化“一节一推选”活动微电影特等奖。2019年底,《天大风物(第一辑)》一书出版,集中呈现了天津大学优美的校园风貌和昂扬的精神风貌。2021年,学校师生以吉祥物海小棠为原型设计的校园微缩景观,登上了央视新闻《新闻周刊》栏目。2022年,“天大网红”“棠小果”上线,累计解答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近百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座历经三个世纪的巍巍学府,因为有了青春洋溢的学子们而永葆昂首前行的姿态。

毕业的学子说,愿“海棠季”常有,愿天大常新。

未来可期,天大正青春。

(编辑 张华 万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