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我家的家风,我首先想起了几个故事,其中有些是我记得真切的,有些是从父母嘴里听说的。这些事看似稀松平常,却影响我至深,浸润着我的一言一行。
百善孝为先是从小到大父母经常给我上的课,也是我家的传承。父亲经常拿奶奶给我做教材。我的祖奶奶不到70岁就中风瘫痪了,那时候姑姑们在读书,爷爷不在家,照顾祖奶奶的重担就落到了奶奶身上。白天她照顾祖奶奶吃饭,给她擦洗身子、更换衣物,帮她按摩,夜里还要去祖奶奶房里看几遍才放心。“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你奶奶尽心伺候你祖奶奶好几年,直到她去世,我从没听过她一句抱怨。”奶奶读书不多,身上体现出来的却是大德。
耳濡目染,父亲也传承了奶奶的美德。我的印象里,父亲很少对爷爷奶奶大声说话,老人生病的时候,父亲总会亲自带老人看病。近几年爷爷身体不太好,有晕眩症,父亲带他看遍了附近的医院,一听说有新药就会第一时间请教医生,确有其效便会托人在外面寻。保健枕、按摩仪,只要听说有用就会往家里买。爷爷记忆不太好,有时不记得是否吃过药,父亲便每晚叮嘱,若是没亲眼看见爷爷服药,还会把药瓶里的药数一遍,确保爷爷已经吃过才放心。
“饶人不痴汉,痴汉不饶人。”这是曾祖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后来又成了父亲的口头禅。小时候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父亲说记住得饶人处且饶人就对了。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最初的理解。
1998年夏天,母亲带着不满两岁的弟弟去集市,弟弟被背在身后,手里拿着母亲的钱包把玩。趁母亲挑菜的间隙,一个小偷一把抢过弟弟手里的钱包转身就跑,弟弟哇哇大哭,母亲赶紧回身,发现原因后两步抢上去攥住了小偷的胳膊。小镇上的人大多互相认识,于是周围的人都围过来堵住了意欲逃走的小偷。母亲当街质问小偷,让他把钱包还回来,一开始他不认账,周围便有人出来作证说自己看见了。僵持之际,有认识父亲的人赶紧给他打了电话。
一会儿,父亲到了,他先谢过热心的乡亲,让大家都散了。之后父亲出人意料地请小偷到家里吃顿饭,小偷一开始不敢去,以为父亲要关门打贼,后来在周围人的劝解下去了我家。中午,母亲烧了一桌子菜,父亲让他别客气,还不时给他夹菜。“兄弟,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但路子千万不能走错了。”父亲斟了一杯酒递给他。小偷接过父亲的酒,望着满碗的菜,两行泪滚了下来。
原来小偷是镇子周围的人,当时有人认出了他,把他的情况告诉了父亲,这人原也不是什么坏人,就是最近几年家里有老人一直生病,光景很不好,估计也是没有法子才走上了歪路。这件事之后,再没听过他偷鸡摸狗的消息。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对于利益不要锱铢必较,不义之财不可得,做人清白方是好。
上世纪90年代,不到30岁的父亲当上了镇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不算什么官,但在旁人眼里却有不少实惠。那时候金融市场不像现在这么活跃,贷款发放管得紧,想贷款的人却不少,于是大家就想起了“办法”,记忆中经常有人拎着土鸡蛋、老母鸡、烟酒之类的东西来我家拜访,父亲总是一一谢绝。
有一次,一位农民老伯提着几个袋子来到我家,庄稼人实诚,一来就说明了意图。父亲听后笑着对老伯说:“老人家,您看这样要得不,您先把东西带回去,咱们再谈业务。”最后老伯拗不过父亲,只得拎了东西回去。事后,父亲带上同事去老伯家了解情况,他家条件符合业务规定,父亲便及时为他办理了贷款。
还有一次,镇上一位开饭馆的付叔叔来到我家找父亲下棋,将近傍晚,父亲便留了他吃晚饭。席间付叔叔聊起了他的生意,表示想扩大餐厅规模,但资金不到位,晚饭之后他便告辞了。晚上,母亲打扫卫生的时候在付叔叔坐过的沙发靠垫后发现了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然是钱。父母相视,明白了叔叔的来意。第二天,父亲去付叔叔的饭馆,准备把钱还给他,到的时候饭馆里有人正在吃饭,他便把信封塞进付叔叔手里,说道:“老付啊,上次我在你这里借的钱现在周转开了,今天来还你,谢谢啦!”当时付叔叔先是一脸错愕的样子,随后便红了脸。付叔叔的贷款申请在政策支持范围内,父亲按规定给他办理了。付叔叔踏实勤劳,经营有方,饭馆生意越来越好,很快便还清了贷款。
没有太多大道理,我的父母是怎么说的就是怎么做的,虽都是些日常小事,体现的却是我家风尚,我深信之。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