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女科学家──记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王敏
王敏,
1971
年出生,现为工业发酵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2013
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6
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天津市青年科技奖、天津市建功立业先进女职工、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优秀青年人才奖等荣誉。
个人感言:同为高校教育科研队伍中的一员,我被黄大年同志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对黄大年同志的奉献精神有着深深的共鸣。要学习黄大年同志为国育才的高尚风范
,
主动结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国家科技事业进步造就生力军。要学习黄大年同志追赶前沿的可贵的担当精神。作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我要紧盯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继续苦练内功,加强团队协作,努力做出让国家和社会满意的研究成果。
多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她始终以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自律,以师表形象规范言行,以教好书育好人为天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她是科研成果丰厚的女科学家,更是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潜心教学
育人为本
王敏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年年满负荷为学生讲授发酵工程专业课程。即便是在担任博士生导师和院长职务以后,她依然不忘初心。她常说,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
“大肠杆菌为什么在生物医药和发酵工程领域应用广泛,被视为最重要的生产菌?”“酵母菌和大肠杆菌有什么区别?”“大肠杆菌个头儿小,吃得多代谢快,吃饱了就睡,就生孩子,繁殖速度惊人,
17
分钟就繁殖一代,一个小小的细胞
24
小时就能繁殖出一个地球。只要给它足够的营养,它就能不停地干活,生产效率高……”这不是电视台的科普节目现场,而是王敏教授的“微生物学”课堂。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工程专业最为重要的基础类课程之一,很多时候讲的是科学概念,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概念之间又容易混淆。因此,王敏教授特别注意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思维的方式,教给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方法。大学专业课程的知识容量巨大,光靠讲解无法达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为此,她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强调知识体系的架构,讲清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解认识,从而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王敏教授着力于对学生专业精神、学术素养和意志品格的考察与培育。她要求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她不仅从思想上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树立其专业自信,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最新出台的研究生管理条例中,她提出学生每周必须学习工作
56
个小时,要求学生大量涉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每周提交高质量的周汇报和读书报告,在课上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王敏教授的以身作则和浓厚学术氛围的浸淫下,学生们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踏实。
建设一流的教学团队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前身是发酵工程)走过了近
60
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王敏教授自
2014
年担任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以来,带领全体教师投身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她所在的发酵工程教学团队获批天津市教学团队、天津市“
131
”创新人才团队和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批生物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教学团队。这一切离不开王敏教授在教师管理上的改革与实践。
她带领的生物工程学院一贯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岗位基本功集中培训,主办
“生物反应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研讨会,申报天津市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改革研究生过程培养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引领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过程与专业发展、行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从事着与专业研究领域相关的工作,并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领导者和专业带头人。
学院教师除了从事教学和科研之外,还大都承担着社会服务、企业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等任务。即便如此,王敏教授还是要求教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尤其要关注本科生专业知识构建这一环节。在最近开展的学院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她特别提出,改革的重点向教学环节倾斜。以前,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会获得奖励,现在,那些潜心钻研教学、课程建设好、学生评价好、指导青年教师等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将获得同样的奖励,甚至在分级评价中还会获得最高等级的评价。王敏教授说:
“只要把课教好,和作科学研究的贡献是一样的。我们要求教师们爱学生,爱教学,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回归到教学中去。”
让
“中国味道”飘香全世界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在科研工作中,王敏教授基于立足天津、服务滨海、面向全国的思路,充分发挥天津科技大学地处滨海新区核心区的优势,结合发酵工程专业特点开展科学研究,为滨海新区、天津市和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带领的生物工程学院在氨基酸、淀粉酶、活性干酵母、传统发酵食品(白酒、酱油、食醋等)等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发酵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对传统发酵食品
──醋的研究。
王敏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我国传统食醋的微生物群落演化规律和乙醇、乙酸等主要产物的发酵机理,为建立安全可控的传统食醋固态发酵技术奠定了科学基础。她通过研究构建了我国传统食醋酿造全过程微生物菌种库,部分菌株已应用于食醋企业,实现了传统食醋微生物强化调控发酵,提高了产品品质。建立了国内第一条采用液态深层发酵法生产山楂果醋饮料的生产线,目前已推广应用于苹果、冬枣等果醋饮料的工业生产。创建了高浓度果醋发酵控制技术和果醋发酵原料风味品质判别技术,使发酵效率提高约
50%
,研究成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说到食醋的未来发展,王敏教授不无乐观。她说,果醋虽然口感好,但在保健功能上不如传统食醋。未来的食醋不仅在保健功能上可以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而且在外观和口感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形态可以像巧克力那样黏稠丝滑,口感更好,减少苦涩,颜色上也会改变黑乎乎的状态……饺子蘸上去会更好看。”王敏教授说。
(本文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