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改革创新 砥砺奋进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天津大学
中国共产党天津大学委员会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分组讨论观点集萃
编者按:中共天津大学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2017年12月27日上午开幕。当日下午十次党代会十二个代表团分别举行会议,审议《中共天津大学第九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共天津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讨论现场洋溢着团结、民主、求实、奋进的气氛,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分别在基层党建、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学科布局、队伍建设、校园氛围、后勤保障等方面建言献策。党代会吹响了集结号,全校上下凝心聚力,砥砺奋进,踏上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社会主义大学的新征程。
第一代表团(机械学院、化工学院)
打破学科壁垒 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由机械学院、化工学院党代表组成的第一代表团在分组讨论中表示,十次党代会报告令每个天大人倍感振奋,天津大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要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壁垒,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代表们提出要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空间布局,注重在大数据、机械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培育交叉学科平台,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在学科建设中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以点带面”推动学科整体进入世界一流。比如天大在智能制造方面基础雄厚,有机械、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相关学科,要抓住我国从机械大国向机械强国迈进的历史机遇,把学科做强。再比如在化工等传统优势学科中,寻求新突破,加速学科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在贡献一流学术方面,代表们提出要主动对接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改革科研组织方式,加强协同创新,组建以完成重大任务为目标的专业化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产出大项目、好项目。要提高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能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营造一流环境方面,代表们建议加大校机关和院系的交流,进一步促进师生融合,营造凝心聚力促进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代表团(精仪学院、数学学院、建筑学院)
营造一流环境 吸引培育更多一流人才
来自精仪学院、数学学院和建筑学院的党员代表参加了第二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代表们希望打造一流的天大氛围,筑巢引凤,吸引培育更多一流人才。
学校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代表们表示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人才队伍。要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支持力度,为中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吸纳更多的海内外杰出青年人才;加强对本校青年教师的服务、支撑和培养,提供更畅通的发展通道和更优化的政策环境;支持教师开展层次更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让更多的老师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出天大声音。近年来学校的基础性、原创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代表们建议学校继续加大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支持,改革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在环境建设方面,代表们希望学校能够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提供更完善、更配套的服务保障体系,用一流的文化和环境筑巢引凤,建设一支一流人才队伍。继续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工作流程,解决师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提高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给人才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使学校多出一些具有国内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第三代表团(管理与经济学部、微电子学院、建工学院)
引领新工科 制定校内行动计划
来自管理与经济学部、微电子学院和建工学院的党代表参加了第三代表团分组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十次党代会报告为天大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凝聚了人心,绘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和画卷,并提出天大应在引领全国新工科发展的同时,制定校内自己的新工科行动计划。
代表赞同党代会提出的“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布局理念,并建议持续推进学科结构优化,大力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在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也要关注老学科的发展,为传统工科如何保持优势、焕发青春做出战略布局。近年来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扎根国民经济主战场,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绩,报告中提到的“登峰计划”、“支撑计划”、“领航计划”为科研人员指明了道路,学校应该依托工科的优势,在军民融合中实现新突破。同时,学校应该继续推动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为建设综合型大学格局留下发展空间。在新工科建设中,天津大学是领头雁,对全国的新工科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希望能制定出一个天大校内的新工科行动计划,具体指导基层单位实施组织配合新工科建设。
第四代表团(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
搭建成长平台 激发人才活力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等党员代表参加了第四代表团分组讨论,就如何为各类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活力建言献策。
在人事制度方面,代表们十分认可“北洋教师职业发展体系”的持续建设,以及教研系列、教学系列和研究系列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认为这能有效推动学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有力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代表们建议应加大力度推进其他各类人才的职业发展体系改革,为各类人才搭建成长平台,梳理好各类人才的发展脉络,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与创业活力。学科方面,要继续高度重视“新工科”的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改革措施不断优化,具体细节不断落实,从学校各个层面同时推进“新工科”的建设。在基层党建方面,代表们认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卓有成效,师生党员和群众能有效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代表们提出应继续抓紧抓牢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学生的学习、导师的教学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尝试把党支部按课题组设置,创新基层党支部建设模式。
第五代表团(材料学院、环境学院、老干部党总支)
营造“天大氛围” 体现“天大关怀”
材料学院、环境学院、老干部党总支的代表们参加了天津大学第十次党代会第五代表团分组讨论,代表们在营造“更好”的天大氛围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代表们提出人文关怀也是一种环境,而且更加重要,天大氛围要重视对“人”的培育与发展。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人才方面,要更加具体、更加突出地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出提升专业素养的具体举措;牢固树立兴学强国的使命,提升学生科研动力;加强人文情怀和领导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流队伍方面,与会代表认为,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协调人才“引”和“育”之间的关系,提升教师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对领军人才和青年教师的培育,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加强对教职员工尤其是青年教职员工的关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关心实验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等。在深化内部治理改革,营造一流环境方面,与会代表认为,要提升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优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师生办事提供更多便利。与会代表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思想理论武装;要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建设,在管理考核之外,加强人文关怀;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细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要求;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第六代表团(内燃机研究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强化工科优势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来自内燃机研究所、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第六代表团在科技成果转化与深化内部治理改革方面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代表们建议深入挖掘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值得更好地宣传与展示。此外天大在产业方面也要有足够的自信,继续大力推动校地结合,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下一步应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利用产业平台做好科技成果的辐射、孵化,争取用天大的好成果培育打造天大的上市公司。在深化内部治理改革方面,建议对“积极稳妥推进校企剥离”进行更通盘考虑,制定合理的产权规划,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在资产经营公司管理下,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对校企的要求,让校企继续为国家和学校做出应有的贡献。在纪委工作方面,代表们对过去几年学校纪委协助党委执行从严治党、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等方面的工作表示高度赞同,建议进一步强化专职执纪监督工作。
第七代表团(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坚守天大品格 开启天大新篇章
来自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党代表参加了第七代表团分组讨论。代表们认为天大品格必将成为天大人在新时代的精神动力,并就国际化建设和学生党建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
代表们表示报告通篇贯穿思政工作,将思政教育摆在了相当的高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概念转变,到反复被提及的 “家国情怀”教育,党代会的召开必将推动全员思政、全方位育人的实现。报告中提出的天大品格必将成为天大人在新时代将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不竭精神动力。在国际化建设方面,代表们表示党代会报告将国际化工作要求融入了每一项具体工作,更为有的放矢。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举措、手段和更重的笔墨,通过加大资源倾斜,促使国际化改革成为让学校更快走向世界一流的路径。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代表们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建工作是基层党建的关键,党代会报告针对此问题也明确了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具体要求,例如严格“三会一课”制度,突出抓好基层党支部能力建设等。
第八代表团(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振文”学科布局 激励文科图强
来自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参加了第八代表团分组讨论,代表们对于将“振文”列入学科发展布局备受鼓舞,有压力也有信心,今后会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认真领会和践行。
代表们表示,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学科发展理念高屋建瓴,并对将“振文”列入学科发展布局备受鼓舞。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文化,文科在其中有独特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未来天津大学“五个一流”建设过程中,人文社科的队伍要发挥强大的力量,要成为其中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学校正在撰写振兴文科行动的三年计划、面向2030的文科发展中长期规划,天大的“文科人”要发奋图强。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天大的文科发展要服务人才培养,突出天大特色,实现弯道超车。但具体的举措要加强宏观和微观设计,宏观规划要做到定位科学,微观设计要注重落实与可执行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步伐要稳妥平顺,发展要稳中求快。马克思主义学院代表还提出要进一步深挖体制机制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问题、回答问题,为实现“新三步走”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第九代表团(教育学院、求是学部、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
服务国家战略 服务区域发展
在十次党代会分组讨论阶段,来自教育学院、求是学部、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的党代表们畅谈了如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增强区域发展责任担当的想法。
这次党代会对天大品格给予的诠释和解读得到代表们的一致认同。代表们认为,坚持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是天大品格的核心表达,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动力,必将成为一代代天大人前进的力量源泉。这次党代会强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学校“兴学强国”使命的具体体现。参会代表结合本单位实际,畅谈了如何服务“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增强区域发展责任担当的想法。代表们表示这次党代会提出“深化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打造一流学科”,符合当前学校统筹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但也提出,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要按时间表建成“世界一流”任务艰巨,今后的五年,是关键的五年,一定要只争朝夕。
第十代表团(仁爱学院、图书馆档案馆、国教学院)
总结双校区运行经验 有效配置资源
来自仁爱学院、图书馆档案馆、国教学院的第十代表团在队伍建设、双校区运行、国际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热烈讨论。
在内部治理和环境建设方面,讨论中代表们一致认为,新校区的建成和使用,实现了几代天大人的梦想,为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发展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学校应及时总结双校区协调运行经验,完善双校区工作机制,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共享。在国际化建设方面,代表们建议采取多方面举措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加强高水平留学生招生工作,完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和硬件保障,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建设再上新水平。在队伍建设方面,代表们建议在全面搭建各类人才成长阶梯时,要坚持自身培养和引进并重,强化具备天大品格的优秀人才培养,同时,提升人才整体引进效果,加强严格考核评估。在招生工作方面,代表们建议借鉴兄弟高校好的经验与做法,采用更为有力的工作措施,提升生源质量,用一流生源保障学校“双一流”建设。
第十一代表团(小幼医党委、体育部党总支以及后勤保障部党委)
保障先行 护航天大建设双一流
来自小幼医党委、体育部党总支以及后勤保障部党委的代表参加了第十一代表团分组讨论,代表们纷纷表示,要努力践行建设一流大学服务保障先行理念,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努力提升师生们的幸福指数。
代表们认为,报告提出“建设温馨宜人的校园环境”,充分体现了学校对环境育人的高度重视。过去的五年,随着新校区的启用,校园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今后学校还将继续加强智慧校园、绿色校园、健康校园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彰显校园文化,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把关注民生、改善办学条件等作为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提高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建设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后勤做保障,目前在这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和潜力空间。学校提出了后勤工作社会化,工勤队伍专业化的总体原则,这为今后后勤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队伍建设方面,希望学校加大在编人员的引进力度,更好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代表们还表示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保障支撑部门,服务意识最重要,要通过更细致的服务,提高天大幸福指数,充分发挥环境对引进、培育人才的条件支撑作用,为“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第十二代表团(机关党委、出版社)
优化服务机制 服务天大建设双一流
第十二代表团的党代表主要来自机关党委和出版社,代表们表示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天津大学未来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在“深化内部治理改革,营造一流环境”方面,代表们提出,要进一步梳理优化行政服务程序,形成良好的服务机制,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提供良好的行政保证。建议机关各部处和学院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将学校的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抓实抓细,做好行政保障,让师生在天大校园里工作科研有更好的体验。在实验室队伍、实验室使用方面,代表们提出,进一步细化分类管理和评价晋升机制,制定实验室队伍先稳定再发展的具体工作目标。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推动实验室设备、资源配置改革,提升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和建立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代表们还建议进一步提升校园“温度”,关心并帮助解决师生们的交通、住宿、吃饭等生活问题,增加对困难职工的慰问,加大对职工福利扶持力度,让师生、职工有归属感、获得感,更好地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