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大学生创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就业,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度,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因此还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国家重大战略 。大学生创业的有关问题已不仅事关大学生,日益牵动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近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仅为2.9%[大学生就业报告》(2015)],而其中创业成功率仅为约2%,后者远远低于欧美工业化国家20%的比例[文摘报,2015.6.23]。究其原因,除了经济环境、政策条件等因素外,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高校对青年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文件的指导下,高校普遍给予大学生创业教育空前重视,积极统筹教育资源,发挥优势,取得了可喜进展。但就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培训的现状,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会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在很多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培训中存在着就创业论创业、教育内容停留在有关政策介绍和创业的常识等浅表知识层次,与此同时出现了众多“创业基地”、“培训中心”、“孵化基地”等机构。虽然这些为促进大学生创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反映出认识上可能存在的误区,即认为创业教育是附加给大学的一项教育内容。这导致教学内容更像是针对案例、经验、政策等内容的“集训”,而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出现了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经验的困惑。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而大学教育视培养人的能力为己任。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上仍属大学教育,而不是被附加到大学教育上的额外内容。 2、创业教育难于融入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优势。然而一方面,在提倡创业教育的同时,现有的专业教育中缺乏与从业、创业相关性教学内容现状却没有改变;另一方面各种创业基地、中心教学内容脱离专业教育,甚至出现了“创业学位”等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离的较极端概念。 3、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基本人文素质的教育薄弱 目前的大学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严重缺失。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较为泛化,缺少对大学生有针对性、较为具体、直接的职业人生指导。而这恰恰是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 4、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国内外均有大学生中断学业创业成功的范例,同时在学期间参与创业或兼职也对大学生很好的历练,为此各种政策中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行为均给予了鼓励,这对促进大学生创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已有案例表明中断学业创业的成功大多拜机遇所赐,中断学业和创业成功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我国应保持清醒,处理好大学生在学创业和完成学业之间的关系,特别应避免不顾效果的“一窝蜂”、“一刀切”的简单作法,以免对高校事业健康发展和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研究生层次的高校在校生,他们是承担学校各类科研项目的重要力量,属于科研团队的成员,对所承担的科研任务负有重要责任。同时每个研究生承载国家和高校的投入等可观的公共资源。研究生一旦中断学业创业或兼职,会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特别是会涉及中断科研任务职责、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 二、建议 1、在大学生专业课程体系中纳入创业、从业基础知识内容,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在大学主要专业或专业基础课中增加职业伦理、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章节或教学内容,以增强专业知识的职业背景教育。国内外教学实践表明,这类教学内容一方面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大学生毕业之后创业和就业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可激发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意识和激情,另一方面对所学专业的职业背景的了解会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2、加强大学生创业的人文素养教育。开设或完善针对各类学科专业高年级大学生的公共关系类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程,对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表达或推介自己、如何应对挫折、如何制定和实现人生计划等人文能力和意志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此类课程在教育发达国家早已被纳入大学课程体系且日臻成熟。 3、大力推进和完善针对所有类型专业的企业管理,特别是中小企业管理类选修课程建设。 4、将大学教育中的创业教育纳入教改内容,写入“十三五”高教改革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阶段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将其例如教改内容,做出中、长期规划,并写入“十三五”规划。 5、在关于大学生中断学业或保留学籍创业政策执行中,应力戒只重形式不顾效果的 “一刀切”、“一窝蜂”的简单作法,以保证高校事业健康发展,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同时对本科生毕业前保留学籍创业的,在鼓励的同时应建立必要的评估机制。对硕士、博士研究生中断学业或保留学籍创业或兼职的应慎重对待,不予鼓励,同时建立严格的审查和补偿制度。 (编辑 黄欣) |